你一定听说过“二月二,龙抬头”,可你听说过“三月三,生轩辕”吗?在古代,相传农历的三月初三,是黄帝的诞辰,被称作上巳(sì)节,是一个纪念黄帝的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到水边宴饮,到郊外游春。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就是在这一天诞生的,这是怎么回事呢?

  魏晋时代,文人雅士们在上巳节临水宴饮,并由此派生出一项重要游戏——曲水流觞(shāng)。曲水是指弯弯曲曲的溪流,觞是古代喝酒的一种杯子。这个游戏怎么玩呢?就是将盛满酒的酒杯,放在弯弯曲曲的溪水中,顺水漂流,在谁的面前打转或者停下,谁就得即兴做一首诗,做不出可就要罚酒喽。

  话说在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亲朋好友谢安、孙绰等42位名士,在兰亭玩曲水流觞的游戏。有人诗兴大发,出口成章;有人愿赌服输,一饮而尽。最后,王羲之为集会上的37首诗写了一篇序文——《兰亭集序》。在酒酣意畅之时,王羲之提笔在蚕茧纸上一气呵成,全文总共324字,字字遒劲有力。因为是即兴创作,难免有些用词不当的地方,于是他就在纸上做了一些涂改。

  第二天,王羲之酒醒后意犹未尽,还想把这篇序文重新写一遍。可是,却怎么也写不出第一遍时的精妙了。他有些不太相信,一连重写了好几遍,仍然找不到感觉。于是,这篇在游戏中创作完成的《兰亭集序》,成了行书中的巅峰之作,被人们尊为“天下第一行书”。

  如果你了解书法,就会知道现存的《兰亭集序》都是摹本,它的真迹究竟在何处呢?据说,王羲之把《兰亭集序》视为传家宝,代代相传,一直传到王家的第七代子孙智永手中。可是,不知道为什么,智永出家当了和尚,没有子女,就将祖传真本给了弟子辩才和尚。

  到了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大量搜集王羲之的书法作品,据称他曾三次向辩才索要《兰亭集序》,均被拒绝。后来,足智多谋的大臣萧翼,假扮成潦倒书生,借住到永欣寺,慢慢与辩才结为至友,而后套出《兰亭集序》的下落,得到真迹献给唐太宗。唐太宗得到了《兰亭集序》,爱不释手,组织多位书法家临摹,并选择临摹最好的收入内府,而真迹则由自己保存。

  如此大费周折得到的珍品,当然要“生生世世”带在身边才行。唐太宗临死时,下令用《兰亭集序》来陪葬,因此后人就看不到《兰亭集序》的真迹了。长期以来,人们将唐代书法家冯承素所临摹的《兰亭集序》视为“天下真迹一等”的最佳摹本。

  你以为只有唐太宗喜爱王羲之吗?当然不是。自古以来,喜爱王羲之书法作品的帝王不在少数。清代的乾隆皇帝就特别喜欢王羲之的字。他经常临摹和题写王羲之的作品,比如《快雪时晴帖》,在四十九年间,一共题写了73次之多。

  想到书圣王羲之与友人在“崇山峻岭,茂林修竹,清流激湍”之间饮酒做诗,乾隆皇帝无限向往。于是,他命人在紫禁城的宁寿宫花园里修建了一座“禊(xì)赏亭”,并在亭内凿石为渠,渠长27米,曲回盘折,取“曲水流觞”之意,称“流杯渠”。乾隆皇帝常常与臣子们,在这里共同体验临流赋诗的乐趣。

  除此之外,乾隆皇帝还收集了有关“兰亭”的八种本子,其中有虞世南、褚遂良、冯承素、柳公权、董其昌等多位书法大家的摹本和新作。乾隆皇帝命人把这八种本子,同刻在一根石柱上,称之为“兰亭八柱”。这根石柱原本存放于北京西郊圆明园,如今已经移立在北京的中山公园里,并筑了亭子加以保护。如果有机会去参观,你会发现,有一个本子落款是清高宗弘历。没错!这个版本的创作者正是乾隆皇帝本人,可见他有多么喜欢《兰亭集序》。

× 06
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