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世纪伽利略开始用望远镜观测月亮,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理论,哥伦布航海发现了美洲新大陆。在靠车马和航船交通的时代,相同的科学理论和仪器也逐渐出现在了清代宫廷中,伽利略望远镜、演示日心说的七政仪、地平日晷、天文观测仪,是谁把他们带进紫禁城的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就有意大利人利玛窦、德国人汤若望等西方传教士来到了北京,他们一边传播教义一边为宫廷服务。并带来了三棱镜、自鸣钟、西洋琴等新鲜玩意儿,汤若望写的《远镜说》还将伽利略的望远镜介绍到了中国宫廷。

  一直到清代顺治时期,汤若望等人仍在钦天监(古代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机构)工作,因为年代久远,钦天监一直使用的大统历和回回历已经过时了。汤若望引入西洋科技仪器测算天文,制作了“新法地平式日晷仪”等诸多天文仪器,并重新编纂了一部新历书《时宪历》。


  新的历法颁布后,引起了一些保守官员的不满。尤其是顺治皇帝去世后,年仅八岁的康熙皇帝继位,由鳌拜等四位辅政大臣独揽大权,充当了以杨光先为代表的保守势力的靠山,以新历荒谬为理由发起攻击,并将汤若望等传教士和钦天监(古代负责观察天象、制定历法的机构)的一些官员逮捕入狱,同时任命杨光先为钦天监监正。


  康熙皇帝其实对历法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几年后,雄心勃勃的少年康熙皇帝决定亲自处理几年前钦天监的这桩旧案。这年冬天,康熙皇帝下令大学士们到观象台观测天象,此时汤若望已过世,由他的学生比利时人南怀仁与杨光先对天文现象进行预测。没想到,观测结果证实了南怀仁的推算,而杨光先的推算却谬误百出。康熙皇帝也认识到了西方历法的先进。

  历法之争后,南怀仁被年轻的康熙皇帝召至内廷,以他所掌握的机械、天文、地理等西方科学知识为朝廷服务。他掌管钦天监期间改建了观象台,铸成六件大型天文仪器,安装在北京观象台上。作为皇帝的老师给皇帝讲授几何学和天文学,将《几何原本》译成满文,陪同皇帝出巡,沿途为皇帝观天测地。

  作为一国之君,康熙皇帝也将这些知识学以致用,将自己所学到的自然科学付诸实践。在学习了天文学知识后,经常利用数学推算,并能准确地计算出某日某时,日晷表上所显示的日影的位置,指出钦天监在天文推算中的错误。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不再对数理化抱有浓厚兴趣,但仍然有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等人在如意馆担任画师,他们将西洋绘画的写实技巧带入宫廷并为皇帝记录下了许多历史的高光时刻。同时郎世宁还通晓西洋建筑学,和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王致诚等人参与了紫禁城和圆明园等皇家建筑园林的设计和装饰工作。欧洲的透视画法被应用到墙面和屋顶的贴落装饰中,和室内真实场景巧妙融合,令人虚实难辨,被称为通景画,深受宫廷喜爱。

  在宁寿宫花园的倦勤斋至今还保留着一幅精致奇妙的通景画,据说是郎世宁的学生仿照他在建福宫和咸福宫的作品绘制的,在不大的空间里,墙面贴落上的山石树木庭院楼阁与室内的小戏台融为一体,仿佛听完戏穿过一道圆圆的“月亮门”就能走入花园和仙鹤喜鹊一起玩耍。再抬头看,顶棚被画成了一座斑竹搭成的藤萝架,悬挂着一串串粉紫相间的藤萝,如果站在室内中央抬头望顶棚,就会发现藤萝架上的一串鲜花恰好悬挂在头顶;放眼四周,又会发现这些花朵并非全都画成垂直悬挂的,而是慢慢倾斜产生一种奇妙的视觉变化,就算站在其它位置,仍能感觉到花朵摇摇欲坠的姿态,就像真的在花架下一样。

  西洋科学家们把欧洲的先进的科学和艺术带到了中国,同时也把中国的人文风物传播出去。通过他们书信和论著,使遥远的欧洲了解了当时的中国。

× 05
2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