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博物院养心殿西暖阁,有一间八平米的小屋,名叫三希堂,你可别小看这里,这里曾经是乾隆皇帝的书房。因为乾隆皇帝珍藏了三件最心爱的宝物,才下令让人改名为三希堂。
小伙伴们一定知道晋代“书圣”王羲之,还有他书法成就很高的儿子王献之,和一个远房侄子王珣,他们的书法都写得很好。乾隆皇帝酷爱书法,当他得到了王珣书法作品《伯远帖》后,兴奋地把它和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献之的《中秋帖》一块珍藏到了养心殿的西暖阁的这间小书房里。乾隆皇帝认为它们是“稀世神物”,不是其它寻常书法作品能够相提并论的,索性将这间袖珍书房命名为“三希堂”。
三希堂字帖代表了东晋王氏家族在书法艺术上的成就。但谁知,经过现代书画专家研究,被当作“上上真迹”的三件宝帖中,只有王珣的《伯远帖》是真的,而《快雪时晴帖》与《中秋帖》都被认为是后世书家临写,并不是王羲之和王献之的真迹。原来乾隆皇帝也有走眼的时候呀!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王珣的这件真迹,《伯远帖》其实是王珣的一封书信,上边只存录了书信中的47个字,只言片语中似乎诉说着和朋友天各一方的惆怅。《伯远帖》的字体俊逸流畅,劲健灵动,其结字缜密,而又大小参差,疏密有致,帖后还有明代书画大师董其昌的题跋,乾隆皇帝十分珍爱。
三希堂字帖曾经一度在乱世中辗转,历经颠沛流离。原来,清朝灭亡,皇室被逐出紫禁城时,一位老皇妃曾将《伯远帖》与《中秋帖》两件宝帖携带出宫,后来卖掉换钱。直到1950 年,宝帖在香港出现,周恩来总理指示以重金将二宝购回,终于,国宝又回到了故宫博物院的怀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