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

看到这件文物,你一定会好奇,这两个瓶子为什么连在一起呢?原来这叫做合欢瓶。两个瓶合在一起,有和合吉祥之意。这件胭脂红、蓝地轧道珐琅彩折枝花纹合欢瓶,是清代乾隆时期的产物。这长长的名字,信息量特别大,我来一一介绍给你吧!

珐琅彩是一种彩瓷品种,是将人工烧炼的特殊彩料——珐琅料绘制在瓷胎上烧制而成。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珐琅彩料需要依赖欧洲进口,而雍正六年以后,清宫造办处成功地自炼出了珐琅彩料,而且有20多种色彩,比进口彩料还丰富,这使珐琅彩瓷器的生产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这款合欢瓶就是其中的精品之一。

这个瓶子高16.8cm,口径6.8cm,足径7.5cm,造型优美,设计精巧。它的瓶口呈盘子状,瓶盖上有宝珠形纽。如果把它比喻成人,那它的样子就是短脖溜肩,大腹便便,到小腿处又变瘦了。在它的底部有一个圆形的圈足来支撑全身。圈足内施白釉,自右向左,用蓝料彩署下篆书“大清乾隆年制”横排六字款。

这件合欢瓶内壁用松石绿釉,外壁用胭脂红和蓝色相间的珐琅彩釉,装饰着轧道工艺的细腻花纹,并彩绘折枝花卉,浓淡分明,色泽清新。轧道工艺是在珐琅彩色地上,用铁锥划出细如毫芒、宛如凤尾状的花卉纹,是乾隆时期的创新,十分费工,清宫内务府档案中把这种新创纹饰称为“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