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一定知道这几个名字:环游世界的麦哲伦、发现美洲的哥伦布和开辟好望角的达·伽马。但是,你知道吗?在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西印度群岛的88年前;达·迦马到达印度的93年前;麦哲伦开始环球航行的114年前,就有一位中国的航海家和外交家,领导了当时世界上航行范围最广、持续时间最长、队伍规模最庞大的海上活动。他就是郑和。

  你知道郑和是谁吗?在“一带一路”战略中常常被提起的“郑和精神”又是什么呢?这还要从明成祖朱棣布置的一次“任务”说起。

  明朝永乐三年(1405年)六月的一天,太监郑和应召进见,明成祖朱棣对他说:“朕自即位以来,广播天朝国威,日本、朝鲜等国已经派遣使臣前来朝贡,但西洋一带还没有沟通和联系,朕打算派你去完成这件事情。你明白吗?”郑和回答:“臣明白。”郑和知道,此次皇帝派自己通往西洋,是希望与西洋各国建立关系,让他们知道明朝的富庶与强大;同时,也希望和海外进行贸易,换回他们那里的珍奇物品。

   皇帝为什么要派郑和前往呢?因为郑和是他身边的得力干将。郑和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去世了。在朱棣还是燕王的时候,他辗转来到了朱棣的王府做了一名太监。因为才华出众,办事得力,深得朱棣的信任。

  六月十五日这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苏州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河镇)的港口笙鼓齐鸣,浪涛拍岸。郑和率领的船队就要从这里顺江而下,驶向浩瀚的海洋。
   郑和的远航船队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这次出海的船队由62只大船、255只小船组成,船队由宝船、战船、座船、粮船、水船组成,其中,最大的大号宝船(即装载宝物的船)长约140米,宽约60米,排水量近万吨,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木造船,这一纪录一直保持到19世纪末。与大号宝船相比,无论是哥伦布、达·伽马还是麦哲伦,他们航船的吨位也就只相当于宝船的百分之一而已。郑和的远航队伍不仅拥有巨大的船只,还带有一整套的航海人员,包括官校、旗军、勇士、火长(负责罗盘针)、碇手(司舵)、军匠、民匠(负责修理弓箭、器械)担任翻译的“通事”、办理交涉事务的“行人”、医生、伙夫等27000余人,以及柴、米、油、盐等充足的粮食储备和作为贸易交换用的金银、铜钱、绸缎、织锦、瓷器、铁器等各色货物。

  从1405年到1433年,奉皇帝的命令,郑和用了整整28年时间在中国、东南亚、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之间往返7次,总航程达到7万多海里,相当于绕了地球3圈还多。他最远到达了非洲东部的红海一带。

   一路上,郑和与他的船队走访了许多国家,也发生了很多传奇故事。他曾在旧港(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巨港)打击海盗;在满剌加(今马六甲)地处南洋与印度洋的要冲建立了一个中转站,在当地国王的支持下,建立了仓库和兵营,把这里作为以后下西洋的一个根据地;在锡兰山(今斯里兰卡)识破了国王想要偷袭船队,抢夺宝船的圈套。

   郑和的出使基本上受到西洋各国的热烈欢迎,但也有遭遇冷遇、侮慢或误会的时候。不过作为和平使者,郑和和他的船员们从没有随意炫耀军威,也没有占领他国的一寸土地,更没有把武力强加于人。有着遮天蔽日的“宝船”却不“顺势而为”,有着远迈汉唐的国力却不“顺手牵羊”。在出使过程中,他传播文化、促进经济,帮扶弱小,让小到马六甲海峡,大到印度洋、波斯湾乃至于整个南海,都处在风平浪静、和平共处的黄金时期。这种和谐与和平,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郑和精神”。

  通过与西洋各国开展贸易,郑和带回了各种奇珍异宝和珍禽异兽,比如香料、宝石、大象、火鸡等。同时,中国的瓷器、金银器、麝香、丝织品也被传播到了海外。你知道在众多出口的器物中,他国的人们最喜欢什么吗?没错!瓷器。在郑和的宝船里,就装载着大量的精美瓷器。中国的瓷器就这样,通过郑和下西洋走向了世界。经过现代考古发掘,如今我们得知,郑和船队所到的30余个国家中都有明初青花器物或残片出土。
  你一定不知道,青花瓷的发展其实也得益于郑和下西洋。在他带回的土产中,有一种名为“苏泥勃青”的瓷绘原料和其它几种彩釉原料。正是有了这些进口原料,加上瓷器工匠们的精细制作,才使得青花瓷在明朝永乐、宣德两朝大力发展,形成了中国青花瓷器最高水平的代表——永宣青花。

  瞧,在明帝国最为昌盛的年代,伟大的航海家郑和七下西洋,不仅带去了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更架起了中国与亚非国家之间友谊的桥梁。

× 22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