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人对皇家御膳充满好奇。皇帝究竟是怎么进膳的呢?今天就来一探究竟!

  中国是礼仪之邦,对于皇室来说,礼仪更是随处可见。在现代社会,如果感觉肚子饿,你需要做什么呢?洗洗手,乖乖坐在餐桌旁等妈妈开饭。可是在皇室,吃饭要遵守许多规矩。上至皇帝下至妃嫔、贵人,每次吃饭都得按照礼仪流程来,这个流程叫作“赐食”或者“进食”。皇帝吃饭前,要先向皇太后进供食品菜肴,皇后、妃嫔、亲王、皇子吃饭前也要向皇帝进膳,用来表达尊敬长辈、忠君爱国的意思;而皇太后也要向皇帝赐食,表示关爱晚辈;皇帝吃完饭,还要将自己膳桌上的菜肴、饽饽、点心等赏赐给后妃皇子们。不过,大部分时候,这些流程都是由宫人替主子们安排好,主子们只要知晓同意就好了。

  表完了心意,真是饥肠辘辘了,赶紧大快朵颐吧!别急,吃饭的过程才刚刚开始呢!御膳房有一个很有趣的职位,专职“背桌子”的太监。皇帝用膳前,背桌太监会把3张方桌拼在一起,然后铺上绣着金线的桌布。之后其他太监会手捧红色漆盒鱼贯而入,将各种菜肴、馒头、花卷、饽饽、米饭、糕点及羹汤,按规定在餐桌上摆好。古人认为银子可以试毒,所以皇帝落座后,还会有专门的侍膳太监用银牌挨个试菜,如果银牌没有变色,才能放心食用。

  在电视剧里,我们常看到皇帝和后妃们一起用膳,其实大多数时间,他只能一个人吃饭。根据宫规,如果没有特别旨意,任何人都不能与皇帝同桌吃饭。而皇太后、皇后及妃嫔,也都只能在自己的宫内吃饭。

  你可能想不到,日理万机的皇帝并没有固定的吃饭地点。有时候在寝宫,有时候在办公室。虽然吃饭的地点不固定,但是吃的份例却是固定的。份例就是说根据每个主子身份地位不同,御膳房会配给不同的米、面、肉、蛋等等。皇帝的份例当然最高,其他人逐层递减。俗话说,宰相肚里能撑船,那皇帝肚里能放下什么呢?来看看他一天的膳食份例吧!

  看到这,你是不是特别震惊,这么多食物皇帝一人怎么可能吃完!这也太浪费了吧?别担心,古代人也是有“光盘行动”的。皇帝一个人撑破肚皮也吃不下这么多,所以很多菜只是拿出来摆摆样子。按照规矩,这些菜在饭后是可以赐给别人的。帝、后剩下的膳食,一般赐给妃嫔、皇子、公主、大臣等,而妃嫔所剩的膳食,多赐给宫女和太监等人。总之,看似惊人的菜单,只是有点儿铺张,但是绝对不会浪费。

  看完皇帝超级丰盛的菜单,难免让人担心,每天这么吃,皇帝迟早要“胖成球儿”。但是纵观清朝历代皇帝的肖像画,基本上没有胖皇帝。难道是爱新觉罗家族有“吃不胖”的体质?其实不然,皇帝的工作本身就挺累,而皇宫里一天只吃两顿饭——早饭和晚饭。早饭一般是在早上7点~9点,而晚饭的时间就和今天差别很大了,是在下午1点~3点之间。不过,你大可不必担心皇帝会饿得睡不着觉,因为在正餐之间,他还可以吃些小灶,点上满饽饽、馄饨等等各色点心、小吃。所以清宫剧里面,要是皇帝恨不得每晚都要吃上一桌酒席,那十之八九是在杜撰了。

  中国人爱热闹,逢年过节、家中有好事入门,必然会宴请亲朋好友一同庆贺,而皇帝也喜欢举办各类宴席。清朝宫廷的宴会名目繁多,不同的宴会还有不同的礼仪。这么重要又复杂的事,当然需要专门的部门来管理啦。于是,顺治元年的时候,清朝专门管理国家宴会的机构——光禄寺诞生了!除了由内务府管理的内廷宴会、宗室宴会这种“亲戚大联欢”外,清朝宫廷的其他主要的宴会都是由光禄寺主管的,所以光禄寺就像皇室宴会的炊事班一样。

  光禄寺所办的宴会是有等级的,比如一等席、二等席。你是不是以为,一等席肯定是给皇帝吃的宴席,那你猜错了!在“死者为尊”的清朝,满宴的前三等都是给已故的人准备的,到了四等席才是给生者准备的宴席。例如每年的元旦、万寿、冬至三大节的朝贺宴席,皇帝大婚、大军凯旋、公主和郡主成婚等各种宴席,都是四等席。那皇帝的宴席究竟吃得怎么样呢?史料记载,像这样的四等宴席每席价值四两四钱三分,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普通家庭好几个月的收入呢!而五等和六等席主要是款待外国使臣的。

  纵观清代,最大规模的宴席就是几次千叟宴了。千叟宴首创于康熙皇帝60大寿的时候,邀请天下的老人和皇帝一同在圆明园中的畅春园过寿。乾隆皇帝更是对办宴席乐此不疲,廷臣宴、宗室宴、茶宴、大蒙古包宴、外藩宴,都是他的心头好。光是动辄几千人同享的千叟宴,他就办过两次。尤其是他85岁时候办的这场千叟宴,可谓盛况空前,共计有5900多位老人参加宴会。除了让乾隆太上皇开心以外,这场宴会更多的是向人民传播敬老爱老的观念。所有参加千叟宴的老人们,除了在皇宫里美美地吃上一顿满汉全席,接受王公大臣们甚至皇帝本人的敬酒外,还可以得到皇帝御赐的银制养老牌,分别是在74岁和85岁的时候,每次都有几千名。

× 22
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