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今天的故宫博物院每日都要迎来送往上万游客,可是在过去,天子的宫殿紫禁城可是一座实实在在的“禁城”。从明代开始,如果没有皇帝的召见,不要说普通百姓,就是大臣也不能擅自进宫,这也导致了宫外紧急的消息无法第一时间传达至内廷的皇帝耳中。所以,清代吸取了教训,除了皇帝召见,大小官员们可以随时拿着奏折申请面见皇帝。不过,要想迈入禁卫森严的皇宫大门,仍然不是件容易的事,需要经过层层关卡的考验。都有哪些“入门须知”呢?

  你可能注意过,在如今故宫的东、西华门两侧,都立着两人多高的大石碑,上面刻着“官员人等至此下马”的字样。其实这样的下马碑以前在紫禁城的东西南北门左右两侧都各有一块。清代规定,凡是王公大臣上朝,见到了下马碑,文官下轿,武官下马,之后步行进入皇宫。只有贝子以上的皇亲国戚,和年事已高的官员,经过皇帝特别批准,可以骑马或坐轿入门,但也只是从东华门到箭亭,从西华门到内务府总管衙门,进入内廷仍然需要步行。

  过了下马石,来到了城门前。白天,紫禁城的各个大门都由十多名年富力强的护军分班把守,他们手执军器,配着腰刀,十分威武,使人不敢逾越一步。同时,在几个重要的大门,护军还会配有两根红杖,手执红杖的护军像两尊门神一样端坐在门下,即使高阶品的大臣经过,只要职位在亲王以下,执杖的护军都不必起立。而一旦有人胆敢不报姓名擅闯宫门,护军马上就可以用军杖责打。

  进入城门后,大臣们还要经过内廷的各个大门才能面见皇帝。不同等级和类别的大臣行走的大门是不同的,通常请示奏折是由景运门、隆宗门出入。来到门前,这些“公务员”们要主动出示自己的“职名”,上面印有本人职务姓名等信息,这就类似于今天的工作证明。各大门值班的护军会严格查验“职名”,如果发现人与“职名”不符的怎么办?嘿嘿,对不起,立即查办!

  对于常常在各门行走的工匠、厨师、打扫等闲散差役,出入紫禁城还有一种木制的“腰牌”。上面用火烙印着姓名、旗分、本人特征等等,在各个门禁处有底册可以核对。瞧,就相当于现代员工脖子上的胸卡呢!

  紫禁城门通常在寅卯之交(凌晨四五点钟)开启,申酉之交(晚上五六点钟)关闭。可是如果有急事,需要夜晚出宫怎么办呢?这就用到了夜间的出门证——“合符”。合符的符牌由两扇组成,分别篆书着阴、阳文的“圣旨”二字。阴文的一扇由守城门的一方保存,阳文的一扇保管在大内,当夜间有人奉旨或紧急公务出入时,要拿着阳文的一扇,到守门护军处将阴阳两扇核对无误,才准通行。

  清宫门禁虽然森严,但是嘉庆年间紫禁城还是接连发生了陈德行刺事件、天理教攻入事件,到了光绪年间,八国联军竟然攻占了紫禁城,可见,仅靠制度维护的安全并不是绝对的,只有国家的强盛,民心的稳定,才是一座城池固若金汤的根本啊。

× 05
202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