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2024.12

用技术守护北京中轴 青少年在故宫话文化传承

      12月28日,第五届青少年文化科技论坛在故宫博物院成功举办。该论坛由故宫博物院和科技日报社联合主办,旨在全面提升青少年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能力,用时代精神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那今年青少年们又带来怎样的惊喜呢?


   


      2024年7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在论坛“少年说”环节,来自六所学校的孩子们用各自的作品和创想,娓娓道来他们对北京中轴线这一世界文化遗产的认知。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的学生团队研究了中轴线上的声音。北端,钟鼓楼的鼓声雄浑有力,钟声余韵悠长;“磨剪子嘞!”“冰糖葫芦儿!”位于天安门广场南端的正阳门,则曾充满了市井的喧嚣。同学们说,声音像一本有声的书籍,记录下岁月的痕迹和历史的故事。于是,他们“以声为媒”,探寻中轴文化。


北京市东城区少年宫团队

“以声为媒,科技点亮文化保护之光”主题演讲


      “古韵中轴,籍见新生”,中轴线上不仅有古时风韵,更是万家灯火。来自前门外国语学校的同学们说到,中轴线承载着他们许许多多的童年记忆。在成长的过程中,他们不仅感受到中轴线的深厚文化,同时对保护中轴线的措施有一些灵感和想法。所以团队决定利用编程技术搭建古建筑监测装置,以天坛微缩模型为实验对象,开展模拟真实自然环境的实验,并进行实时记录和反馈。


北京市前门外国语学校团队

“承科技新风寻中轴古韵”主题演讲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的同学畅想,如何让中轴之美被更多人看到?他们的解决方案是VR眼镜。比如,利用VR眼镜让人“一键穿越”到故宫,抬眼就能眺望午门屋顶,甚至可以放大屋脊上的神兽,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想一想这份虚拟世界带来的震撼,是不是就会让人心潮澎湃?”


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分校团队

“中轴线,古代智慧与现代传承的奇妙纽带”主题演讲


文物囊匣制作技艺融合传统与现代科技,成为文物保护的重要手段。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学生在前期教育活动中了解到文物囊匣制作运用了新型环保材料与先进设备,并对外观进行设计创新,如增加前盖便于脆弱文物拿取,运用3D打印技术提升精度,无酸纸、超细纤维布等新材料也得到应用。同学们通过亲手制作囊匣小盖子,体验传统工艺,感悟历史厚重,认识到传统与现代融合的重要性。


北京市广渠门中学团队

“科技赋能故宫囊匣制作”主题演讲


      用技术监测古树体温,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护树小队的学生通过一年半的记录,得到古树健康与体温之间的规律。他们将中轴线上的古树比喻成“活化石”,表示要用科学和智慧的力量,让这些活态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继续发挥其独特的文化引领作用。


北京市昌平区第二中学团队

“守护中轴线上的‘活化石’”主题演讲


      北京市汇文中学的同学们自主设计的系列服装作品“龙腾纸韵·故宫华裳——环保服装设计展”成为全场焦点。该系列作品巧妙地将故宫中龙的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融合,每件服装都以其独特的剪裁拼贴、和谐的色彩搭配、精美的细节装饰,让传统元素焕新颜。


北京市汇文中学团队

“龙腾纸韵·故宫华裳”环保服装设计展示


       青少年们还和故宫博物院文物修复专家闵俊嵘展开对话。闵俊嵘分享了故宫在文物修复和保护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并解答了孩子们的许多问题,比如现代科技设备对文物修复有哪些帮助,想从事文物保护工作应该学习什么知识,青少年怎样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


访谈沙龙


      活动最后,主办方领导向青少年代表颁发了“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钥”。少年们庄严宣誓,要用科技的智慧守护中轴线的文化根脉。


文化传承誓言仪式


      活动现场还展示了青少年们围绕中轴线主题设计的七件创意作品,利用红外感测、留声模块、3D打印等技术呈现他们对中轴线未来的无限设想。






文化科技作品


      故宫博物院致力于通过多元化的青少年活动,积极探索文化与科技的深度融合之道,让青少年在参与中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希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可以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未来,故宫博物院将继续秉持这一理念,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富有创意和教育意义的活动!


× 05
2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