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瓷珍——以西藏博物馆藏瓷器为中心 ——“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系列讲座第九讲
2023年7月14日上午,国家博物馆陶瓷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耿东升老师作题为“雪域瓷珍——以西藏博物馆藏瓷器为中心”的专题讲座。耿东升,北京大学考古系古陶瓷考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陶瓷研究所所长,首席鉴定师(陶瓷类),研究馆员。主要从事中国古代陶瓷器的研究与鉴定。编著《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丛书陶瓷卷(明清)》《明清德化窑研究》,撰写多篇陶瓷研究文章。
该讲座为“祥开万象:故宫与西藏文物联展”系列讲座第九讲。此次讲座由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馆员徐华烽老师主持,故宫博物院故宫研究院主办,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和宣传教育部联合承办,旭日慈善基金特别支持。讲座在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数字所演播厅)举行,来自院内外60余名听众现场聆听了讲座。
主讲人耿东升老师
讲座伊始,耿老师回忆了与西藏的“瓷缘”。讲述自己数次进藏,参与相关的瓷器鉴定研究工作。与西藏博物馆结缘,可谓千里有缘来相见。接下来,耿老师从西藏地区的藏瓷来源、藏瓷情况和西藏博物馆藏瓷选介、藏瓷特色等几个方面展开讲座。
作为中华民族大家庭成员的西藏自古就与内地联系密切。自公元七世纪初吐蕃王朝建立以来,唐蕃之间往来频繁,松赞干布与唐文成公主的汉藏联姻更成为历史佳话。元代中央政府开始直接对西藏有效行使主权管辖。元明清三代,中央政府支持藏传佛教各教派执掌西藏地方政权,管理西藏内部事务。从萨迦班智达到格鲁派的达赖、班禅系统的历代喇嘛,在处理宗教事务的同时,也为祖国的统一与藏民族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各自的贡献。与此同时,大量西藏僧人应邀赴宫廷及内地弘法,也直接促进了汉藏两地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央赏赐西藏喇嘛的宫廷造像、官窑瓷器、玺印以及皇室丝绸等,不仅显示了政治关系,也促进了藏传佛教艺术审美与发展。在西藏,至今仍收藏着一些与历代中央王朝有关的文物,这些文物一方面以实物证明了西藏自元朝以来,就始终置于中国中央政府治理之下的历史事实;另一方面,文物本身也反映了西藏文化和中原文化的相互交融。
明清两朝对西藏地区的大小活佛和上层世俗贵族多有供养或赏赐,瓷器是其中的一项。西藏地区所藏明清官窑瓷器来自于明清两代王朝的赏赐。目前所知明代关于向西藏僧人赏赐瓷器的文献记载始于永乐时期。明代至清代早期,朝廷赏赐的瓷器种类鲜见详细记录,从语境分析,应该大都是日用器型类,这也与传世实物等实证相吻合。清中后期,清王朝对于西藏的赏赐在文献中多有记载,其中瓷器不仅有日用器型,还有专门的法器和供器,但仍以日用器型类瓷器居多。
西藏地区博物馆和寺院藏有传世瓷器,如布达拉宫和达赖喇嘛的夏宫罗布林卡、萨迦派的重要寺院萨迦寺、班禅驻锡的扎什伦布寺等宫殿寺院中都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明清瓷器。这些御赐瓷器,一部分作为达赖、班禅等高级活佛和其他上层僧俗贵族日常生活的实用器皿,另一部分则作为供器或陈设品供奉于寺院。
其中,萨迦寺是西藏萨迦教派的主要寺院。萨迦教派在元代时,由于得到元朝政府的支持,曾盛极一时。明代的萨迦派仍不失为西藏的一大教派,明朝曾封萨迦派的首领为大乘法王、赞善王等。萨迦寺所藏明代瓷器,多为官窑精品,很可能是明朝廷的赏赐或馈赠。萨迦寺仅官窑瓷数量就达近2000件,其中,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和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是迄今所发现烧造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好的宣德青花五彩器,书有藏文的宣德青花五彩碗显然是明廷专为赠送西藏而烧制的,印证了文献记载,也是明代中央政府向萨迦寺赐送的实物见证。
宣德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 西藏萨迦寺藏
宣德 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高足碗 西藏萨迦寺藏
罗布林卡是历代达赖喇嘛消夏理政的地方,是一座典型的藏式风格园林。由于地位特殊,罗布林卡除收藏有大量本土制造的文物外,明、清两朝政府和皇帝赐给西藏地方上层的赏赐品也不少。如明永乐年间宫廷制作的金刚持金铜佛,宣德年间绣制的大慈法王缂丝唐卡以及各类瓷器,都是稀世珍品。清朝时期,流入西藏的赏赐品更多,除佛像佛具瓷器外,还有许多珍玩摆设。如乾隆年间烧制,寓意多子多孙长寿的珐琅彩葫芦瓶,八仙庆寿瓶以及象征安定吉祥的珐琅三足鼎立香炉,都是工艺顶级御用品。此外,还有红木嵌玉如意、翡翠玛瑙鼻烟壶、华丽雕漆果盒,这些是皇家贵族才有的陈设玩赏之物,也被皇帝拿来作为赏赐品赠给了西藏上层。
接下来,耿老师将视野集中在西藏博物馆。西藏博物馆,1999年正式对外开放,是西藏第一座具有现代化功能的大型综合性博物馆,是一座民族文化和艺术的殿堂。西藏博物馆馆藏文物丰富,其中的明清瓷器有鲜明的特色,主要来源于罗布林卡。
西藏博物馆
耿老师通过丰富精美的图片对西藏博物馆藏瓷进行了介绍,并分析西藏博物馆藏瓷的特色。
第一,瓷器珍藏量多质精。西藏博物馆藏明清瓷器达千件,品种全、质量高,在国内省级博物馆中很少见,堪称“雪域珍宝”。这些瓷器应是明清时期朝廷赏赐给西藏上层人士的。明清时期,汉藏关系密切,西藏的朝贡和朝廷的赏赐频繁。赏赐品除有符合藏传佛教教义的佛像、法器外,还有景德镇官窑瓷器等,在明清时期汉藏文献中屡有记载。
第二,藏瓷具有浓郁的西藏文化特色,展现出汉藏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统一国家,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在汉藏民族的友好交往中,双方在文化上互相交融与影响,瓷器成为汉藏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之一。瓷器具有清洁美观、卫生实用等优点,是深受藏族人民喜爱的内地工艺品,对改善藏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也起到了积极作用。而瓷器易碎,古代内地与西藏交通不便,能够安全运到西藏的瓷器就显得非常珍贵。这些瓷器中,有的配以金属、木质、皮囊、麻编外套保存,显示出对其珍爱之至。还有些在内地未见的珍贵瓷器品种,在西藏至今得以流传下来。如元代国师八思巴的圣地萨迦寺珍藏的明代宣德青花五彩莲池鸳鸯纹碗,世界上仅存2件,印证了明谷泰撰《博物要览》记载的“宣德五彩深厚堆垛”,为稀世珍宝。
明清御窑厂受命生产藏文化特色的瓷器的主要是供皇家使用或朝廷赏赐西藏上层人士。这些瓷器在造型和纹饰方面有浓郁的藏文化艺术风格。首先,在造型上,仿制藏文化传统器物造型,烧制藏传佛教用器及藏族日常生活用具等。如故宫博物院藏有明宣德青花梵文出戟盖罐,为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为来京的西藏大宝法王乌斯尚师哈里麻举行法会而烧制的。造型与西藏称为“曼陀罗”的供器相似。通体书梵文、八宝、莲瓣纹,器书有“大德吉祥场”。造型、纹饰具有鲜明的藏传佛教艺术特点。此形制器物传世2件,另景德镇御窑厂遗址也有出土。
宣德 青花蓝查体梵文出戟法轮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清王朝作为由少数民族入主中原而建立的封建政权,利用宗教文化为政治服务是其巩固政权的基本措施之一。紫禁城里与宗教相关的神殿佛堂,不仅数量多,而且“儒、释、道”三教并存,圣人、佛相、天尊同在。此外,一些民间俗神和清代满族人所崇信的萨满教祭祀,也各占一席之地。清代紫禁城内最重要的宗教是藏传佛教。故宫博物院收藏瓷器中有不少清代宫廷遗留的藏传佛教用器,其中以乾隆朝景德镇御窑厂产品最为多见,如五供、佛塔、七珍、八宝、观音像、无量寿佛像、释迦牟尼佛像等。
乾隆 粉彩五供养 故宫博物院藏
其次,在纹饰上,采用藏文化传统图案装饰瓷器。明清时期,瓷器纹饰中采用藏传佛教图案和西藏流行的吉祥图案作装饰的有八吉祥、缠枝莲、缨络、宝杵、梵文、藏文、佛家吉语纹等。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高足腕,外壁绘缠枝莲托八宝纹,内壁书藏文,译为“白日平安,夜晚平安,中日平安,日夜平安”。
宣德青花缠枝莲托八宝纹高足腕
第三,所收藏的高足杯(碗)数量多、质量高、品种丰富。高足碗不仅在西藏博物馆有收藏,布达拉宫、罗布林卡及萨迦寺等处也有发现,均为“靶茶锺”一类。其收藏年代跨度大,从元至清乾隆,跨越元明清三朝数百年之久。品类丰富,涵盖陶瓷、玉器、雕漆等多种工艺。另未发表的高足碗资料,也数量较多。这些高足碗中,虽偶有元代制品,但最早的一批主要为永乐、宣德官窑产品。这批永宣时期的高足碗及配套的执壶、僧帽壶等,无论是甜白、宝石红、翠青,还是青花、五彩等,工艺美轮美奂,质量之高,堪称空前绝后,从此开启了此后数百年高足碗在藏地寺院的流行风潮。
西藏博物馆藏
耿老师总结到,藏族地区传统器物造型、纹饰与内地悠久的制瓷工艺完美结合在一起,珠联璧合,是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展示出汉藏文化的水乳交融。西藏博物馆以及西藏地区珍藏的明清瓷器,对研究汉藏文化艺术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以及西藏与内地的关系,有极为重要的作用。遗憾的是,布达拉宫、萨迦寺等收藏的瓷器尚未能全部看到,希望未来有机会能一睹真容。也期待馆方之间加强合作,联合举办展览,共同呈现藏族地区的历史文化,展现中华多民族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
最后,故宫博物院研究室副主任、研究馆员徐华烽老师对讲座进行了点评:耿老师介绍了西藏地区收藏瓷器的品种、造型和纹饰,这些瓷器是西藏文化特色与景德镇官窑制瓷技艺的完美结合,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见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常见的古陶瓷研究主要从馆藏陶瓷、窑址或者遗址出土陶瓷切入,而耿老师是以传播链的理念,从生产端、传播端和使用端的角度研究西藏地区的瓷器,这是非常难得的。
主持人徐华烽老师
讲座现场
整场讲座中耿老师娓娓道来,不时抛出问题,引导观众作答,现场氛围热烈活跃。讲座结束后,很多观众意犹未尽,就西藏地区瓷器的来源、制造工艺的传播等相关问题与耿老师进行了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