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春晚”闹联欢,似乎是家家户户守岁时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而在清代的皇宫中,虽然没有电视,一幕幕专为节日编排的吉祥大戏接连上演,持续几天甚至几十天,皇帝太后们的戏曲大联欢比我们的“春晚”还要热闹呢,一起去看看吧!

  在清代,从顺治皇帝到乾隆皇帝,再加上大名鼎鼎的西太后慈禧,无一例外都是戏曲的爱好者。他们对戏曲的钟情,绝对超乎你的想象。

  比如顺治皇帝就曾经设想,派皇室词臣,按照自己“创意”修编剧本。他还尝试改编过明代戏曲作品《鸣凤记》呢!

  康熙皇帝也是戏迷,他模仿父亲派人重新整理了戏曲《西游记》的剧本和曲谱。为了看戏方便,还设立了一个名为“南府”的机构,专门请老师教太监们唱戏,培养“演员”。

  乾隆皇帝对于戏曲就更喜欢了。他在位的60年间,曾经亲自下达了不少与戏曲发展相关的政令。乾隆皇帝退位后居住的宁寿宫里,还专门在倦勤斋设立了一个小戏台,太监可以不必扮装,表演些小戏、杂耍、戏法,随时满足皇帝的戏瘾。

  当然,最痴迷看戏的,非慈禧太后莫属了。她不仅听戏、看戏、改写剧本,还穿上戏服,自己扮成剧中的观音模样,让人用相机给她拍下“艺术照”。可以说,看戏算得上是皇宫贵族们最喜欢的“文娱节目”之一了。

  就像今天咱们有春节联欢晚会、元宵节晚会、中秋节晚会一样,在宫廷里,每个节日都有固定的剧目上演,这叫做“月令承应”制度,另外,在皇帝大婚,皇子诞生、帝后生日、外国使臣来访等重要日子,也要由皇家剧团进行不同等级、不同规模的演出,这叫做“庆典承应”制度,都是乾隆皇帝制定的。

  月令承应制度规定元旦的开场大戏叫做《喜朝五位、岁发四时》,在农历新年的卯时(早晨5点)准时上演,咚咚锵的锣鼓奏响,各路神仙陆续来到皇都向皇帝庆贺四海升平。之后,一幕幕吉祥热闹的“承应戏”就要粉墨登场啦!戏曲大联欢常常会连演几日甚至几十日,比我们今天的电视晚会还要热闹,为节日庆典增添了喜气。

  为了承应好这些吉祥大戏,紫禁城里还陆续修建了大大小小好几座戏台剧场。比如上演元旦戏剧的重华宫漱芳斋戏台就是皇帝太后的宫廷家宴中最常用的,戏台上层设有升降轱辘,可以升降道具,十分华丽。

  而更热闹的戏曲大联欢,会在宁寿宫花园的畅音阁大戏台鸣锣开鼓。皇帝和后妃们坐在戏台对面的阅是楼,宫女内侍或大臣坐在侧楼的廊下一起看大戏。

  畅音阁大戏台十分先进,分为上中下三层,每层都可以表演,不仅有天井和轱辘,地板下还有地井和一口水井,演出时,水井能制造喷水的舞台效果,还可以“借水音”增加演唱的共鸣,使音色更好听呢!

  据旧时的戏曲艺人回忆,每当有《西游记》、《封神榜》这样带有玄幻色彩的剧目演出时,天井会洒下白纸碎片营造漫天雪花的场景,在天井上系一个坐兜,神仙就可以“漂浮”在半空中。各色人物和道具通过地井的机关“冒”出舞台,无中生有,变幻无穷,这和今天晚会当中的升降台真有异曲同工之妙呢。

× 11
2024/10